高英是杭州市錢塘區河莊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今年3月以來,杭州陸續發生多輪本土疫情,高英帶領團隊日夜堅守在疫情防控一線,發揮中堅力量,牢牢守住了杭州東大門。而高英本人,因連續半個月超負荷運轉,不慎暈倒在單位電梯里,但休息了不到兩天,她便再次上崗,被同事稱為“拼命三娘”。
戴巧澤,寧波市政府新聞辦官方平臺“寧波發布”的一名普通編輯,同事們都叫他“拼命三郎”。自去年鎮海疫情發生以來,戴巧澤就像一顆螺絲釘“釘”在了崗位上。
50歲的王良平是平湖市第一人民醫院檢驗科主任,也是平湖市核酸檢測基地負責人。自3月13日平湖疫情發生后,她緊急牽頭調配全市100多名檢測人員組建核酸檢測應急團隊,與病毒面對面交鋒。截至目前,該團隊已完成500余萬人次核酸檢測。
4月13日凌晨4時許,余姚市160名醫護人員組成的應急核酸檢測采樣隊出發前往江北區慈城鎮,并于當天完成了江北區的全域核酸檢測。這支采樣隊的領隊,又是余姚市人民醫院醫務部副主任吳明燦。這是去年12月鎮海疫情以來,他第5次率隊出征。
為加快防控速度,作為杭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疫情分析組組長、傳染病防制所主管醫師,王哲一天需實時出具多份疫情分析報告,休息時間被一再壓縮,“清晨5點開始,經常工作到第二天凌晨兩三點”。
“若有戰,召必回!只要組織有需要,我任何時候都能上!”從新冠肺炎疫情剛剛爆發的2020年開始,這位有著14年軍齡的轉業軍人“三進”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以挺拔的軍姿,站成了人民群眾心中最堅實可靠的防護墻。
3月19日下午3時,杭州市上城區丁蘭街道陽光逸城小區,一個嬌小的女孩氣喘吁吁地出現在開進小區的救護車面前!懊珌砹!”人群中發出一聲親切的呼喊。
1月9日,一張照片火遍永康人的朋友圈:這是一張“第一眼看了想笑,再看卻紅了眼眶”的照片。照片中,主人公在頭上用膠帶纏了一圈又一圈,牢牢地把話筒固定在了耳朵旁。
50歲的鄭建波是杭州市沃德青少年公益服務中心的創辦人,曾多次參與國內大型災害的救災援助工作,有長期從事應對突發事件救援行動的經驗。疫情當前,他所在的公益服務中心組織為社工和一線志愿者設計了一個防疫工作包,為他們做好全方面的保護。
寧波市鄞州區公安分局鐘公廟派出所輔警陳春霞,另一身份是鐘公廟轄區防疫數據核查專班總指揮。從疫情發生以來,她就和防疫數據打起了交道。三年多來,早出晚歸是她的工作常態。私下里,數據專班的同事都叫她“鐵打的女漢子”。
大災面前舍小家,危難時刻顯擔當。杭州市錢塘公共交通有限公司302路司機紀紅春,得知要組織成立抗疫應急隊伍,第一時間報名,隨即奔赴抗疫一線,而作為杭州市中醫院醫學檢驗中心的一名檢驗醫師,楊越的主要工作是負責新冠核酸檢測,簡單來說,她就是與病毒“零距離接觸”的人。
雖崗位不同,但都沖鋒在疫情第一線,他們是溫州市龍灣區第一人民醫院檢驗科主任王國勝、湖州市農合聯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董事長費克,他們盡自己的力量去抗擊著疫情。
“有書記在,我們很放心的!薄笆裁词虑,找書記就可以了!”“通過手勢溝通,仍堅挺一線”……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35歲的嘉興南湖區建設街道百福弄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陶金與硤石街道南苑社區80后黨委副書記楊祎程都在堅守著。
他們是平凡而又偉大的逆行者,是披星戴月一往無前的踐行者。憑著豐富的專業知識及過硬的管理能力,49歲的李良擔任湖州三院援滬采樣隊領隊,帶著戰友們披星戴月趕往前線。風雨交加氣溫驟降,連日加班加點,大家都處于高壓工作狀態,朱高鑫幾次發生胃痛,但都一聲不吭繼續堅守。
他是無論群眾提出什么需求,都耐心傾聽,盡力協調,做好安撫工作的嘉善縣魏塘派出所民警金海龍。她是不管到哪里,不管多累,胸前的黨徽就是使命的象征,也是力量的源泉的嘉興市經開區城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師、辦公室主任沈淑芳。
面對疫情,他們挺身而出,雖然職責不同,但他們都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吳明建用自己所做的每一件“小事”影響身邊的村民,互相鼓勵,共克時艱,用行動凝聚起抗疫合力。陳家駒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做好守護居民健康的“堅守者”。
哪里有需要 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她是居民們嘴中的“拼命三娘”黃修靜,用奉獻和堅守,筑牢了社區防控安全門。他是用心用情做好隔離點后勤服務,不僅為隔離人員排憂解難,還善于思考,在隔離點推出設置緩沖區、應用“門磁”技術等創新舉措的諸中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