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色瓷:瓷器中的不朽傳說
“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
說起瓷器,人們多半會說到浙江;而說起浙江,寧波慈溪自是不可不提的。
作為晚唐、五代乃至北宋初期全國的窯業中心,在慈溪上林湖、白洋湖、里杜湖、古銀淀湖等地分布著近200處窯址,它們猶如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慈溪的青山綠水之間。
在眾多窯址中,最富傳奇色彩的當屬生產秘色瓷的窯址,上林湖后司岙窯址里燒制的即為秘色瓷。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云”……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傾倒于秘色瓷的風華,留下佳作。
借著他們的描述,我們不妨放飛思緒,去那幽幽深水如翦翦眸子的上林湖邊,領略秘色瓷的不凡魅力。

上林湖
一
秘色瓷源于青瓷,而又有別于一般青瓷。
它的魅力,能讓一些才高八斗的文人也深感詞窮,故而在形容秘色瓷之美時,人們常用比喻,像云,像月,像玉,像冰,像荷葉,像雨過天青,像很多種美好的物事。
想來,秘色瓷燒制是極為不易的。

秘色瓷
在漫長歲月里,由于戰爭和朝代更替等原因,它被覆埋在厚厚塵土之下,后來更由于匠人缺失和方子失傳,從人們的視野里徹底消失。
因為求而不得,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一邊考古一邊懷疑:或許這所謂的“秘色瓷”根本就不存在?
直到20世紀80年代,這個謎底才最終被揭曉。
1981年,一場罕見的狂風暴雨席卷八百里秦川,將陜西省扶風縣的千年古剎法門寺里的佛祖真身塔塔身刮塌了三分之一。1987年春,陜西省組織人員推翻殘塔計劃按原樣建造新塔,結果在佛塔下發現了一間密室,法門寺地宮由此露出真容。
考古人員在地宮里發掘出了大量唐代文物,其中就有14件細膩精致的青瓷,“瓷秘色碗七口,內二銀棱;瓷秘色盤子、碟子共六枚”——地宮內石刻“衣物帳”碑文的記載,為秘色瓷正了名(另一件八棱瓶沒有記入衣物帳)。

唐·越窯秘色瓷八棱凈瓶
證據擺在眼前,從此秘色瓷不再只是傳說中的了。
專家們通過比對器型、釉面、墊燒痕跡等特征,最終確認這批青瓷來自慈溪上林湖。
如果說法門寺的出土文物為秘色瓷找到了故鄉,那么這些年在上林湖荷花芯窯址、后司岙窯址的考古則是為了給它找到更多的家人。
二
中國考古界有一個始設于1990年的“奧斯卡獎”,每年從全國范圍內評選出十大考古新發現。
慈溪曾經兩度摘得這個頗具含金量的獎項,其中一個“獲獎作品”便是2016年上林湖后司岙秘色瓷窯址的發掘。

上林湖后司岙窯址遠景
后司岙窯址出土的秘色瓷產品,不僅與唐代法門寺地宮、五代吳越國錢氏家族墓中出土的秘色瓷在器型、胎釉特征上十分接近,而且裝燒方法幾乎相同,也為慈溪作為秘色瓷的原產地提供了一個有力佐證。
兩年之后,“秘色在人間——秘色瓷特展”在慈溪市博物館開幕,那些流落四方的秘色瓷回家了。這次展覽匯集了6家文博單位共40余件秘色瓷珍品,堪稱是“秘色家族”的一次大團圓。
人世間的事,若是只得源遠而不能流長無疑是一種遺憾。
慶幸的是,在慈溪這個秘色瓷的原鄉,始終有那么一些人潛心鉆研著燒瓷煉器的技藝。
孫邁華、孫威父子,施珍,聞長慶、聞果立父子,沈燕榮,一個個名字、一位位匠人,憑著對青瓷的熱愛和一股子匠人精神,守護在秘色瓷回家的路上。

唐越窯秘色瓷葵口盤
守護常常意味著奉獻與舍棄。
20多年前,孫邁華帶著家人和窯工從龍泉來至慈溪,沒日沒夜地騎著自行車找遍上林湖畔的每一座山頭,不斷嘗試、研究,經過十年磨礪,最終于2011年燒制成功7件無論是燒制工藝、器型還是釉色,都極為接近越窯青瓷巔峰之作的“秘色瓷”。
在孫邁華影響下,兒子孫威和兒媳譚靜也愛上了這門“化泥為玉”的藝術,成為匠人匠心的接棒者。
在許多像孫氏父子一樣的傳承人的共同努力下,秘色瓷以中斷千年又被接續的獨門絕技再現人間。
三
古老的技藝在一位位匠人手中煥發新生,匠人們讓我們看到,秘色瓷是一個休眠火山而非一個死火山,若以匠心為引線,可以讓它重新燃燒起來。
這些年,慈溪的匠人們在繼承傳統風骨、堅守初心的同時,關注現代審美意趣,訴說中國人細膩婉約的情感。
他們將秘色瓷制成各類文創產品,以工藝的極致表現美感細節,借由碗具、杯盞、口紅、飾物等日用品走入“尋常百姓家”。斑斕迷人的古瓷風韻,使得它們一進入市場便深受追捧。

“竹籬紅萼”口紅
秘色瓷不僅可以看,還可以聽。如果說瓷器是文化的碎片,那么甌樂就是歷史的回聲。
為了再現舊時絕響,慈溪一直致力于“甌樂”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讓“古董”發出兼具古樸典雅和時尚潮流的美妙聲音。
這種深入靈魂的驚艷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在省市縣各級宣傳部門的推動下,甌樂之聲不僅跨越時間長河,把唐風宋韻串作一處,更打破空間屏障,多次走出國門,向世界人民講述了一段源自中國江南的秘色傳說。

青瓷甌樂
當然,想要讓秘色瓷文化源遠流長,除了搭建多樣化的傳播平臺和載體,關鍵還得做好“人”的工作。
一方面,人才隊伍培養對秘色瓷的傳承弘揚至關重要,所以近年來慈溪不斷吸引外地瓷區的人才來慈發展、推動本地人才外出學習,通過交流和切磋實現技藝提升;
另一方面,秘色瓷的傳承弘揚不是一代人的事情。依托文旅融合、非遺進校園、研學之旅等形式,讓秘色瓷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激活他們的文化歸屬感和自信心。
魯米有詩云:
你正在尋找的東西也在尋找你。
于秘色瓷而言,同樣如此。
在人們尋找、發現、守護、傳承、激活它的過程中,它亦在不斷地賦予人們力量和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