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如何“越”山丘?
今年,是越劇改革80周年。7月31日,第五屆中國越劇藝術節在越劇的誕生地紹興拉開序幕。在這個時間節點上,走過116年的越劇再次聚光于人們的眼前。
作為中國第二大劇種、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越劇早已蜚聲海內外,但是對于當下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她又有點像一位“熟悉的陌生人”。
說熟悉,是因為很多中國人都能哼上一句“天上掉下個林妹妹”,而陌生感則來自越劇在現實生活中不那么高的活躍度。
越劇,該如何“越”山丘,與時代同行,受到更多人歡迎?

越劇表演
一
回溯歷史,越劇一直因變革而不斷煥發活力。
1942年10月,越劇迎來了第一次脫胎換骨——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在大來劇場上演第一臺新越劇劇目《古廟冤魂》,打出了“新越劇”的旗幟。此后,越劇這一“鄉間小戲”走向成熟,發育成了都市型、綜合性的越劇。

《古廟冤魂》袁雪芬飾張秋娥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融合青春之美、江南之美、現代之美的浙江越劇“小百花”,更是讓越劇站到了地方戲曲大舞臺的C位。
進入21世紀,越劇依然進行著自我革新和探索,但在群眾文化生活中的光環已不再那么奪目。
“聽越劇、看越劇”更多成為越劇迷的專好,“迷”圈之外,越劇有點寂寞。
誠然,這與人們擁有了越來越多元、便捷的文化娛樂選擇相關,電影、電視劇、話劇、演唱會、綜藝等分流了越劇的粉絲群體,尤其是年輕人對越劇的注意力。
但曾經一票難求的越劇為何在與其他文藝品種的競爭中縮減了優勢,又如何在新時代的繽紛舞臺中再次“唱得漂亮”,值得我們細思量。
二
越劇,可以唱出更多現象級的好故事嗎?
在中國,有“乾坤一戲場”之說,這不僅含有人生就是戲劇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戲劇是照應人生真實存在的“本子”。
一臺好戲離不開一個好故事,無論是經典的,還是現代的,能打動人心、充分體現“情與美”的故事,永遠是越劇的靈魂。
這些年,越劇創作在繼承“原生”精華的同時,也不斷開拓著“新生”空間。以《梁!(新版)等為代表的新時期舞臺作品,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在越劇之鄉紹興,更是推出了《核桃樹之戀》《一錢太守》《王陽明》等一批源于紹興深厚文化底蘊,在傳統中滲入鮮活現代元素,觀照著當代社會精神和思想的新創作劇目。

《核桃樹之戀》演出劇照
尤其是入選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并晉京展演的《核桃樹之戀》,取材于發生在嵊州市仙人坑村的一個真實故事,講述了核彈技術工人與妻子之間平凡而感人的愛情婚姻生活,這也是紹興通過越劇“講好中國故事”的地方實踐。
今天,我們依然熱愛《梁!贰都t樓夢》這樣的“經典詠流傳”,也渴望能在越劇里與更多既具時代氣息又飽含人間煙火的好故事“同呼吸、共命運”。
這樣的好故事里長出了“核桃樹”“錢塘里”等,但還遠遠不夠,越劇需要創作出更多細膩深入呈現當代中國人理想品格、生存境遇、情感密碼乃至精神困惑的好本子,進而形成現象級的作品,帶領越劇穿越興衰周期。
三
越劇,可以更“好看”一些嗎?
時至今日,當科技極大拓展了人的視聽邊界,聲、光、電甚至VR技術不斷融入各類藝術表演中,以“美”為標簽的越劇在“好看度”上反而不那么突出了。

《錢塘里》演出劇照
不少年輕的戲曲觀眾在追戲時,會首選昆曲等古老劇種,而后選擇越劇等新興劇種,這也說明越劇與這個時代的審美心理已經產生了距離。
事實上,在這個人們日漸習慣于用視覺抓取“興趣和信息”的時代,對舞臺藝術的顏值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是年輕觀眾更容易為“貌”所動。
這也倒逼越劇在保有地域文化獨特“經典美”的同時,借鑒取經于其他劇種,巧妙有機地融入多元視聽手段,為觀眾帶來更具沉浸式、體驗感的藝術享受。
當然,戲曲以“形式美取勝”(李澤厚語)的美學品格,并非單純的“外在形式”,實則飽含“神動之美”,因此越劇如何將“形美神美”都長在觀眾不斷提升的文化審美點里,才是永葆芳華的秘方。
四
越劇的“朋友圈”,可以更熱鬧一些嗎?
“現在誰在看越?未來越劇給誰看?”越劇百年發展中一直有盯著“觀眾席”謀篇的傳統。
從某種意義上說,“朋友圈”的多寡和黏性,決定著越劇的未來能走多遠,而通過各種形式“把朋友搞得多多的”也是越劇的必答題。

往屆越劇藝術節現場活動
首先是“老朋友不能丟”——比如越劇發源地嵊州擁有各種戲迷組織126個、社區戲迷角25個,可謂滿城愛“越”人。
其次是“新朋友要交起來”——比如2016年至今,紹興舉辦了6屆全球越劇戲迷嘉年華,吸引了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和地區的戲迷來到紹興。與此同時成立的“中華越友會”在全世界有首批站點60余個,其中海外站就有十多個,努力讓越劇的新朋友遍布全世界。
最后是“無中生有變朋友”——比如“出圈”進入游戲皮膚、綜藝、直播……通過新潮的傳播形式,贏得年輕人的關注與喜愛。
值得重視的是,隨著數字技術應用場景的增多,戲劇的表現形式也突破了現場演出的限制,借助線上云展演以及視頻直播平臺等,受眾群體更廣、傳播速度更快、交流反饋更直接,當“天上”真的掉下林妹妹,越劇就能接起更多“粉”。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越劇不僅是浙江人民寶貴的文化財富,更是全國乃至全球華人共同珍視的民族文化瑰寶。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作為浙江乃至中華文化的美“聲”代表,80年來,正是一次次緊貼人民需求、呼應時代變革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越劇不斷“越”過山丘,登上藝術和影響力的高峰。
有這樣的“越”力在,我們期待越劇的明天:好戲開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