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越過“淺淺的海峽”
一
前幾天,解放軍報官方微博發布了一張海軍演訓照片。照片里,一名解放軍海軍戰士手持望遠鏡觀察前方,遠處連綿起伏的山脈和岸上的建筑清晰可見。

8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海軍繼續在臺島周邊海域展開實戰化訓練。
橫亙在我軍艦艇和遠方海岸線間的,是一艘銹跡斑駁的艦艇,它被認出是臺灣海軍的“蘭陽號”護衛艦。
距離不遠處的,正是寶島臺灣。演訓中的我方海軍部隊已經朝著臺灣島,開到了一個令人心動的距離。
這個距離,于我們來說,是對河山統一的渴望;對臺灣同胞來說,卻是望眼欲穿的鄉愁。
1979年,出生于湖南衡陽的臺灣詩人洛夫訪問香港,其間,余光中與他一起去參觀內地與香港的交界處——落馬洲。
彼時,洛夫站在邊界處,通過望遠鏡望去,闊別30年的故國山河隱約可見,耳邊響起鷓鴣的聲聲啼叫更是撥動了詩人的心弦。這個距離,同樣也令人心動。
近鄉情怯、感慨系之,洛夫由此寫下震撼人心的《邊界望鄉》一詩。詩的最后兩句“故國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來的仍是一掌冷霧”,更是道盡了有家不能歸、咫尺卻天涯的鄉愁之苦。
一代詩人盡望鄉,洛夫只是一個代表。
1949年,一批大陸軍民隨國民黨政權去往臺灣,海峽兩岸就此拉開了一場長達數十年的大隔絕。
對于這群遠去臺灣的游子來說也是如此,對故國山河的懷戀、對親人同胞的思念、對回歸故土的渴望構成了他們往后數十年的精神底色。
二
萍飄蓬轉、去國懷鄉,思鄉是伴隨著一代代安土重遷的中國人千百年來不變的情愫,也是遠游浪子和紅塵過客吟詠嘆惋的永恒母題。
對我們來說,鄉愁歸處是“少小離家老大回”,見到親人、回歸桑梓。
對很多臺灣同胞來說,鄉愁還有另一層意義——“尋根”。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對鄉愁有著刻骨銘心體認的同時,也成就了燦若繁星的臺灣鄉愁詩。
鄉愁詩人余光中那灣“淺淺的海峽”、浪子詩人鄭愁予那聲“達達的馬蹄”、詩人紀弦那片“沾著些故國的泥土的槐樹葉”、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那“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的期望,無不洋溢著熾熱又綿延的鄉愁。

中國臺灣。圖源:視覺中國
當然,鄉愁也不由詩人專享,無數以鄉愁為主題的臺灣小說、歌曲、電影等文藝作品,幾十年如一日讓血脈相連的兩岸人民感受著同一份分離的苦楚。
余光中說:“鄉愁有著不同的層次,像同鄉會之類的鄉愁,是地理上的鄉愁;而更高層次的,則包括文化、歷史、習俗的鄉愁,是對文化傳承、歷史背景的認同!
文化來自一處,所以相通;血脈共同一體,所以相連。
很多生于臺灣、長于臺灣的人,盡管在大陸沒有成長的故鄉、生活的故居、相識的故人,但他們的鄉愁已經超越地理的概念,而歸屬于整個中華傳統文化的時空,歸屬于孔孟老莊、李白杜甫、唐詩宋詞、長江黃河……
1987年,臺灣當局迫于壓力宣布民眾能夠赴大陸探親。次年,返鄉探親團來到西安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黃帝陵祭拜祖先。此后,祭拜祖先、認祖歸宗也成為了臺灣同胞回大陸探親的一項固定儀式。這種儀式象征著尋找文化與血緣上的根脈。
落葉歸根,臺灣同胞的鄉愁里,實質上就是對祖國統一的渴望。
三
今天,我們仍然能看到許多臺灣同胞情真意切地在許多場合表達對于祖國統一的鄉愁之情。但在一小部分人那里,這種鄉愁卻不斷弱化,有的甚至完全顛覆過來成為“鄉仇”。
究其原因,就在于以民進黨蔡英文為代表的“臺獨”勢力一刻不停地推進“漸進式臺獨”,制造“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對立。
他們知道“法理臺獨”不會被國際社會認可,就大搞“文化臺獨”、大搞文化教育領域的“去中國化”,炮制臺灣民族論、“臺灣島”史觀、“臺灣定位未定論”等奇談怪論,企圖切斷兩岸的血脈聯系。
比如,力推所謂“國語多元化”政策,顛覆“國語(普通話)”的通用語地位;對歷史教科書肆意修改,將高中歷史課綱“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修改為“臺灣史—東亞史—世界史”結構,簡單把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不再單獨提及;將收復臺灣的鄭成功描述成屠殺本地少數民族的侵略者等等。

中國臺灣。圖源:視覺中國
“文化臺獨”危害不可小覷。有專家認為,“臺獨史觀”目前已經基本成形,嚴重影響了臺灣民眾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一小撮“臺獨分子”很可能把臺灣搞成“文化孤島”,把臺灣的年輕人搞成“文化孤兒”。
海峽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源,有著最近的距離和最親的血脈,永遠無法斬斷。祖國終有統一的那一天,而臺灣同胞的鄉愁,也終有得以安放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