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達張貼感謝紅榜。
8月11日上午,剛剛出院的鎮海蛟川街道迎周村老年協會委員兼出納、81歲老人周偉達,將兩張紅榜貼到了活動室墻上:80歲的陶華堂老人、70歲的高紀華、胡菊妹夫妻,合計向協會捐款3000元。
這是迎周村351名老年協會會員不成文的規定:整壽歲數,不辦宴席不請客,捐款給協會為本村老人做好事。而這項優良傳統,已在村里延續40多年。
迎周村由新老周村、迎師橋村于2001年6月合并而成。而新老周村在20世紀80年代便已成立老年協會,接納會員、關愛老人。但當時,村里經濟困難,缺乏企業,基本沒有收入,老年協會也沒有活動資金。
據并村后第一任老年協會會長陳宏士講述,當時新老周村有位高壽仁翁,帶頭將子女孝敬做壽辦席的資金捐獻出來。這位老人委托老年協會,修繕村里一處道路,并鋪設小橋。
此事之后,加入老年協會的老人們深受感召,也陸續捐獻做壽的錢!岸嗌俨徽,心意可貴!71歲的老年協會現任會長朱惠楊說,20世紀八九十年代,做壽老人每人捐款幾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如今每人平均捐資有1000元左右。
協會會員捐資記錄本。
“作為出納,每一筆捐款收進來我都要記錄,寫紅榜張貼!敝軅ミ_向記者展示了保存完好的賬簿,一年一本,筆跡清晰。而老人捐款時,會有一名村委會工作人員在場,起到監督、證明的作用。
到了年底,由周偉達等4人組成的協會骨干小組,會在充分聽取會員意見后決定資金用途,如購買慰問品、發放小紅包等!白顭狒[的一次當屬發小紅包。當時,排隊的老人站了三排,個個喜氣洋洋,現場氣氛像是過年! 75歲協會委員倪寶雄說,當年資金的一切收支,都會清清楚楚貼到協會墻面上,接受社會監督。
村民展示老年協會以前分發的熱水瓶。
如今,不但村中的老人保持著做壽捐資的傳統,連搬出迎周村的老人以及已經出嫁的村里女兒,也接力獻愛心。像遷居其他地區的孫保栓、周阿龍老人各捐資1萬元,在舟山生活的高金兒女士兩次各捐資5000元,并為老年協會購買了一臺飲水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