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經歷過這樣的場景?
電視頻道上百個,但是遙控半天,讓人想停下來觀看的寥寥無幾;
電視內容花樣繁多,但到處充斥著浮夸的廣告、俗套的節目、雷同的劇情……
大多數時候,我們選擇觀看的頻道還是那幾張“老面孔”。
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信息來源多如牛毛,我們還需要這么多電視頻道嗎?
圖源:視覺中國
一
時代變了,賽道變了。
近年來,受移動互聯網的沖擊,不少電視臺從過去的“人間驕子”逐漸淪落為“人間平庸”。
公開報道顯示,早在2019年,電視機日均開機率就由2016年的70%下降到了30%。如今,觀眾已經養成在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上看視頻的習慣,這直接帶來電視頻道收視率、營收率的下滑。
目前,全國已有不少電視頻道因“扛不住”而關停并轉。但包括浙江在內的很多地方,還是省級七八個、市級四五個、縣級兩三個,電視頻道過多過濫的現象仍然存在。
《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報告(2022年發布)》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共有廣播電視播出機構2542家,其中縣級播出機構就有2106家;地市級以上播出機構開辦的電視頻道、廣播頻率共計2366套。
頻道雖然多,但播出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不少“神劇”日間晚間反復播出,扯著嗓子叫賣的電視購物節目、所謂“專家”講解的養生節目等充斥著黃金時段熒屏,仍守在電視機前的老年群體,成了這些節目僅有的觀眾。
許多頻道已經沒有市場,但仍舍不得關停并轉,漸漸就異化成了為“養活自己”而存在的機構。
生存第一,節目質量其次,不少魚龍混雜的廣告、贊助滲透其中,大量受眾流失,頻道影響力日漸式微,從業者的職業榮譽感和獲得感、成就感越來越少。
這樣的電視頻道,也難以再承擔起服務群眾、傳播先進文化的功能。
電視臺不是“自留地”,不是想干啥就可以干啥。作為社會公共資源平臺,應當是社會責任的承擔者、先進文化的傳播者、社會文明的引導者。
二
改革越是往后,就越要知輕重、懂取舍。
媒體融合已度過從無到有的簡單相加階段,進入到深度融合新階段。在各電視臺普遍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既無必要也無可能同時保留各類新舊平臺。須堅持破立并舉,確保主力軍投入到互聯網主戰場上去,全力在主戰場上發揮主力軍作用。
2020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
同年11月,國家廣電總局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廣播電視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強調要“精辦頻率頻道、優化節目欄目、整合平臺賬號,對定位不準、影響力小、用戶數少的堅決關停并轉”。
今年,中央又下發關于推進地市級媒體加快深度融合發展的文件,要求各地結合實際,有效整合媒介資源、政務資源、生產要素,淘汰落后產能,優化媒體結構布局,精兵簡政、提高效率,瘦身健體、防止“虛胖”,盡快解決功能重復、內容同質、力量分散等問題。
但目前來看,不少電視臺盡管已經出現虧損,員工甚至拿不到足額的工資績效,但主動關停并轉電視頻道的并不多見。
為什么明明維持艱難,卻遲遲不肯關停并轉?
究其原因,除了一些客觀因素,從主觀看主要有兩種心態:
一方面,一些電視從業者仍沉醉于往日輝煌,幻想著能夠繼續支撐維持下去,不愿意沖到互聯網上搏擊,實際上已經“躺平”。
另一方面,有一些單位的領導不愿冒風險改革得罪人,于是假裝看不見,寧愿拖著,直到把包袱甩給下一任。
這兩種心態,本質上都屬于不擔當不作為。
中央和省委關于媒體融合的目標要求和指示路徑非常明確,媒體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如果還僅停留在嘴上喊口號,而遲遲不敢有所行動,遲早將被融合的浪潮“拍在沙灘上”。
與其等著被淘汰,不如主動變革,探尋新的機遇。
三
當然,關停并轉并不意味著把原有家產全部丟掉,而是進一步集聚受眾認可的好節目資源,做大做強核心頻道,集中優勢“兵力”到網上去沖浪搏擊,在互聯網主戰場上重拾往日的榮光。
面對行業深刻變革,再走“修修補補”的老路已毫無前途。像那些長期虧損的付費數字頻道,被移動互聯網時代拋棄的圖文信息頻道,受直播電商嚴重沖擊、前景黯淡的電視購物頻道等等,該“砍”的要果斷“砍”,不要讓許許多多懷揣傳媒理想的人,在這些頻道上耗費青春。
圖源:視覺中國
但也要看到,關停并轉不是目的,我們最終希望的,是能有更多有價值、有內涵、有活力的節目,充實人們的生活。
所以在“減”的同時要做好優質資源的“加”法。推動媒體資源的集約化、專業化、垂直化以及產業化發展,通過整合媒體資源與優化資源配置,實現“1+1>2”的改革效果。
做好“一減一加”是第一步,在這之后,還需進一步思考,傳統廣電如何向新型媒體轉型,傳統廣告經營模式怎樣向新媒體服務模式轉型,怎樣建立“新聞+政務服務商務”新型主流媒體運營模式……通過答好這些問題,恢復與增強主流媒體的造血機能。
可以說,未來,電視臺對自己的定義將不再只是“電視臺”三個字,而是逐漸成為一個新媒體制播機構,不斷經營自己的影響力,拓寬覆蓋范圍。
一言以蔽之,電視頻道的關停并轉并不是行業失寵的末日,而是融合轉型的沖鋒號角。
思路決定出路,作為決定地位。面對新時代發展潮流,只有強化問題導向,敢于自我否定、自我顛覆,創新體制機制,卸下包袱、輕裝上陣,才能找回廣播電視頻道昔日的榮光,找回昔日的奮斗熱情,真正實現鳳凰涅槃、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