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細心的市民發現,少年路一塊閑置空地上建起了臨時停車場,200多個近在咫尺的停車位,讓輔成小學的家長們拍手稱快,也緩解了月河街區的停車難問題。
利用老城區閑置地塊,嘉興規劃了8個這樣的臨時停車場,目前已完工6個,新增停車位400多個,為破解停車難打開了新空間,也讓周邊環境煥然一新,成為城市里一道靚麗的文明風景線。
停車難是城市治理的“老大難”問題。
根據高德地圖與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近日聯合發布的全國停車場分析報告,目前國內已建成了超過百萬的停車場,但對比龐大的汽車保有量,仍有8000萬的停車位需求缺口。
因為“物以稀為貴”,一些城市的醫院等重點地段甚至出現了“停車黃!。
為徹底破解這一難題,2019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將“城市停車”納入“新基建”范圍,上升為國家重點戰略。
正如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指出:每年過萬億,占GDP 1%的城市停車,與中國數億民眾的生活出行休戚相關,是“最接地氣的民生工程”。
化解城市停車難,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增加車位供給。
然而,許多城市停車場建了不少,卻始終與群眾期待有差距。
究其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
一是城市空間有限,不可能無限量供應土地修建停車位。
二是停車位供給不平衡,新城區、新小區可以提前規劃緩解停車難,老城區、老小區依然是難中之難。
三是現有資源利用率不高,一邊是無處可停的車輛,一邊是大量私人或單位車位因潮汐效應處于分時段閑置狀態,甚至還有“僵尸車”長期占用公共資源。
四是未能充分發揮科技對分配停車資源的引導作用,缺乏對周邊車位分布、可停數量等基本信息進行整合并推送給車主的數據平臺。
由此可見,在城市空間資源越來越稀缺的情況下,解決停車難不可能靠增加車位一蹴而就。
這就如同“螺螄殼里做道場”,只有下足“繡花功夫”,不僅做大增量,更能盤活存量、科技賦能,才能在小空間里做出大文章,增加城市停車位的有效供給。
今年,嘉興將改善出行納入市政府十大民生實事項目,計劃全年新增各類公共停車位10000個。
推進這項“最接地氣的民生工程”,
嘉興做好了加法、減法和乘法。
做加法
就是想方設法“上天入地”增加停車位總量,除了老城區閑置地塊變身臨時停車場,還試運行首個全智慧地下立體停車庫,增加1173個地下停車位,在醫院、菜場等重點地段增設“人行道停車位”“藍色停車位”“綠色停車位”,新增近2000個停車位,滿足市民多樣化的停車需求。
做減法
就是對“僵尸車”開展持續清理行動,進一步盤活存量。
做乘法
就是推廣智能化停車服務,將新建臨時停車場接入“嘉興市智慧停車運營平臺”,未來市民只需打開高德地圖,即可搜索并導航到停車場,還可實時查詢剩余車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
說到底,停車難總歸是成長中的煩惱,發展中的問題,只要城市管理者拿出智慧、勇氣和毅力,用細心、耐心、巧心下足繡花功夫,定會逐步改善。這個破題探索的過程,也就是積累治理經驗、收獲能力提升、繡出城市品質品牌的過程。